新笔趣阁
新笔趣阁 >西游:从拜师太乙救苦天尊开始 >第279章 西游将始
字体:     护眼 关灯

第279章 西游将始

  光阴真个迅速,转眼间数载过去。

  自真武荡魔之后,天下妖魔为之一清,人间亦得安和之泰,人道复有昌盛之态,百废待兴。

  西牛贺州多是小国,姑且不提。

  且说南赡部洲,开皇之后,杨广继位,其倒行逆施,惹得天怒人怨,无道杀人,得“炀”字之封。

  之后,天下多有起义,其中身负皇气者,名号秦王,又被封天策上将。

  自晋阳起兵,百战百胜,为父夺得帝位,使天下归一。

  且于玄武门中,令太上皇禅让,自此,盛世大唐降临,乃人道大世。

  唐王上位后,非独在南赡部洲,亦征西定国。

  过五行山,令其更名为两界山,西牛贺洲多闻大唐皇帝尊号,无不闻风丧胆。

  此番盛名远扬,故大唐能令万国来朝,有天朝上国之称。

  曹空虽居山中,却亦闻之。

  因其香火于四大部洲多有涉及,又因真武荡魔乃是大功绩,令他三界传名。

  前来朝拜者无数,使他香火旺盛至极,神道修行,一日千里丝毫不为过。

  神道修行乃以香火为基,而曹空的【万化应通感】可借香火凝神身。

  所以,除却钦道国中的神道身,他亦以香火愿力,凝了两具神道化身。

  一者镇于南赡部洲泗州之地,一者则于东胜神洲,小国处镇守,可充耳目。

  心知,大唐贞观年间已至,西游不日即要来临。

  只见其悠悠望向南方,知未来一阵子,自己恐忙碌了。

  毕竟昔日,他于琼华园中拜见玉帝,玉帝于西方佛老之面,将他点将,让他参与西游之事。

  遂静心修行,姑且不提。

  西方大雷音宝刹之中。

  如来佛祖讲罢诸法,众佛诸菩萨听后,合掌皈依,多有所悟。

  如来佛祖慧眼观尽盂兰盆会众人,此间尽数是他佛门弟子,并无他教之人,微微颔首。

  对众言:

  “我观四大部洲,众生善恶,各方不一,东胜神洲者,敬天礼地,心爽气平。

  北惧芦洲者,虽好杀生,只因糊口,性拙情疏,无多作践,我西牛贺洲者,不贪不杀,养气潜灵,虽无上真,人人固寿。

  观南赡部洲者,贪淫乐祸,多杀多争,正所谓口舌凶场,是非恶海,众等觉如何。”

  阿难伽叶道:“我等在此聆听佛音,享用正果,南赡部洲凡人,却沉于苦海,不若我佛如来,传其正法,以渡世人。”

  如来佛祖颔首笑道:“我有三藏真经,乃修真之经,正善之门,欲传东土,奈何东土那方众生愚蠢,毁谤真言,不识我法门之要旨,怠慢瑜伽之正宗,

  故需一有法力的佛众,向东土寻个善信,令其苦历千山万水,劫数种种,方能取得真经,传于东土,教化众生。”

  观世音菩萨行近莲台道:“弟子愿往。”

  如来佛祖笑而颔首,即命阿难伽叶,取锦澜袈裟,九环锡杖和三个箍儿递与观世音菩萨,言明宝贝妙用。

  菩萨听闻后,作礼欲退。

  如来佛祖道:“取经一事,事关重大,此去东土,向东而行,可遇玉虚玄御真君,此真君有仁慈心,

  神通法力俱不小,可与其共商取经之事。”

  观世音菩萨合掌称是,唤来惠岸行者伴身左右,作个降魔的大力士。

  二人至山脚下,有玉真观金顶大仙相迎,菩萨不欲停留,道:“今领如来法旨,欲上东土寻取经人。”

  金顶大仙问道:“取经人几时方到。”

  菩萨道:“不知,约两三年间,或可至此。”

  金顶大仙望望菩萨,又望大雷音宝刹之中,原先如来讲法之地,笑而不语不提。

  ······

  数月后,隐雾山中。

  “见过观世音菩萨。”

  “真君,贫僧有礼了。”

  观世音菩萨慧眼观此山,心赞好一个洞天福地,观得此山,即能察曹空修行之深厚,正所谓,山不在高,有仙之名。

  观世音菩萨有预感,或是此元会之中,至多下个元会,隐雾山将不逊落伽山。

  她道:“早有听闻真君北俱芦洲荡魔之事,如今再见真君,果觉风采更甚,乃知真君修行更盛以往。”

  曹空笑道:“不及菩萨远甚,但为正道尽绵薄之力。”

  又道:“我观菩萨持锡杖,惠岸行者背包裹,可是欲向东土而去,寻取经人。”

  观世音菩萨笑道:“正是,如今金蝉转世已满十世,合圆满之数,当寻其点明因果,令其向西取得真经。”

  又道:“此番来寻真君,乃为与真君共商取经之事,真君可记我先前之言。”

  曹空道:“自然,此番取经,需历艰险劫数,合九九八十一难,一难都不得少,再则需应修行之理,方能得成。”

  观世音菩萨道:“正是,只是取经不易,先是劫数难齐,故请真君来补全此难。”

  曹空闻言笑道:“如何去补,需我相阻?”

  观世音菩萨失笑道:

  “真君修持何等深厚,若真君下场,取经人断无渡过之理,再则以真君美名,怎能行如此之事,

  愿真君教门下众人,来应劫数,或赐法宝,去阻取经人,若得劫数圆满,即有山大的福缘,海深的善庆。”

  曹空闻言,沉吟道:“这般,我门下有四位灵狐使,我可赐其法宝,充当一难,我有一胞弟,亦可化难,

  且有好友,不过我需去问其意愿。”

  观世音菩萨大喜:

  “多谢真君相助,只是八十一难不齐,乃是一难事,可若是齐了,又是一难事,恐取经人难渡,

  我此番去,乃为取经人收降几个神通广大的妖魔,但仍恐有变,若有难题,愿真君届时能施以援手。”

  曹空颔首而笑:“大天尊昔日令我辅佐此事,我自会尽心为之。”

  观世音菩萨闻言,相谈少顷功夫,即告辞离去。

  曹空思索,应当设下何等劫难,心中即有定计。

  再说观世音菩萨,她行于半云半雾,观遍山水,不知行了多久。

  忽的闻得有嘶吼之声,乃是飞剑穿刺骨肉之声,又听疼痛嘶吼声。

  观世音菩萨心中存疑,向前走去,见弱水三千,乃是流沙河界。

  忽的心中一动,想起曹空曾言,昔日天庭卷帘大将,黄婆不宁,意马脱缰,故贬此处,心中一喜,欲收其为取经人的徒弟。

  继而前行,忽听暴怒声:“快滚,再留此地,我吃了你!”

  惠岸行者大怒,手持浑铁棒,骂道:“好个不知死活的妖魔,敢辱我师,讨打!”

  只见水中,跳出一个妖魔,丑恶十分,持宝杖向惠岸行者打去。

  二人于岸边一阵厮杀,各显身手,手中棍杖交接,声响震人,数十回合不分胜负,知对方绝非等闲之辈。

  卷帘大惊,心中妖魔气于打斗中宣泄大半,闻到:“你是何人,胆敢骂我,与我为敌。”

  惠岸行者道:“我是托塔天王二太子木吒惠岸行者,方才分明是你先骂我师。”

  卷帘大惊:“你是木吒,你师乃南海观世音菩萨!”

  木吒道:“正是。”

  卷帘连忙收了宝杖,对岸边观音跪拜:“久闻菩萨救苦救难之名,方才冲撞了菩萨,还望菩萨恕罪,请待我解释一番,

  我本天庭卷帘大将,因失手打碎琉璃盏,被贬此处,每七日受飞剑穿胸百次之苦,方才因被飞剑穿胸,乱了神智,

  又闻岸上有脚步声,担忧自身狂性大发,伤了行人,故说了那莽撞之语。”

  观世音菩萨闻言道:“倒是个善心的,虽言行有失,可其心却善。”

  卷帘道:

  “乃因曾受救劫真君指点,不然恐早已行妖魔之举,吃人饱腹,救劫真君还留四句偈言,我时常去思,方得坚持。”

  观世音菩萨道:“哦,竟还有这等渊源,可否诵与我听。”

  卷帘道:“既识东来路,西归勿教差,休将真性昧,久恋不归家。”

  观世音菩萨闻此偈言而喜,觉甚合道韵佛理,合她心意,感叹道:

  “大善,此偈言既合我佛家之理,亦应修行之道。”

  菩萨又道:“你在天有罪,下凡却持正心,我今领佛旨,上东土寻取经人,不妨入我门来,皈依正果,我教你免受飞剑之苦,

  到时取经成功,你亦能得正果。”

  卷帘大喜,果有转机,遂礼拜菩萨,菩萨与他摩顶受戒,指沙为姓,名唤悟净。

  沙悟净遂送菩萨过河,安待取经人到来。

  之后,菩萨行了数日,又遇一高山,此山名为浮屠山,山中有一老禅师,名为乌巢禅师。

  乌巢禅师能知过去未来之事,故早早便在浮屠山等待观世音菩萨。

  他知菩萨身负佛旨,笑道:“前方有座福陵山,山中有天庭昔日的天蓬元帅,错投猪胎,在此山落户,他合木母,

  惫懒好色,有种种欲念,我早先年让他随我修行,他不依,菩萨前去,不如将其收降。”

  菩萨闻乌巢禅师之言,喜而笑之,继而前行,果遇一猪妖,菩萨施神通将其点化,赐名猪悟能。

  复前行,得遇一玉龙,知其不日遭诛,遂发慈悲心,上南天门拜见玉帝,请玉帝饶其一命,赐予取经人做个脚力。

  玉帝应许,菩萨谢恩而出,小白龙叩谢活命之恩,任其使唤不提。

  只见观世音菩萨继续向东土而行,终至一山,其名五行。

  “······”


『点此报错』 『加入书签』